检查项目 > 病原微生物检查 > 孢子丝菌凝集试验
孢子丝菌凝集试验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系统损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从婴幼儿到老人,无性别差异。地理分布以温热带多见。职业特点以农民或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工作及园林工作者为多。

基本信息

专科分类:传染病检查检查分类:病原微生物检查

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是否空腹:非空腹

参考价格:30~50元/次

分析结果:

低于正常值时:

正常值:

高于正常值时:

阴性:
阴性提示未被孢子丝菌感染。

阳性:
阳性提示孢子丝菌感染。

温馨提示:
皮肤烧伤的患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正常值

阴性(<1∶80)。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孢子丝菌是条件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为多见,致病力较强,一般情况孢子丝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黏膜等部位,有时反复出现,从患处直接发现菌丝时其临床意义更为重意义。

需要检查的人群: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疑为孢子丝菌病。特别是在阴暗环境下工作的人。

结果阳性可能疾病:
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皮肤烧伤的患者。

检查前要求:注意卫生,别弄伤痛处。

检查时要求:听从医师指示。

检查过程

(1)直接镜检: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

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或脑心浸液葡萄糖血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圆形或梭形孢子,有时出芽,革兰染色阳性。

③电镜检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小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形状,中心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内有线粒体,内质网和空泡。出芽方式为内分芽型,双相性移行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形成多个顶生分生孢子。

不适宜人群

不适宜人群:皮肤烧伤的患者。

不良反应与风险

一般无并发症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