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 > 阴道分泌物检查 > 子宫颈黏液检查
子宫颈黏液检查

宫颈粘液是宫颈腺体的分泌物。有正常卵巢功能的育龄妇女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宫颈粘液的物理、化学性状有周期性变化。临床借助宫颈粘液检查观察宫颈粘液结晶变化及粘液拉丝试验以了解卵巢功能。

基本信息

专科分类:妇科检查检查分类:阴道分泌物检查

适用性别:女性是否空腹:非空腹

参考价格:10-20元

温馨提示:
患者检查前要禁用阴道外用药和激素类药物,以防细胞形态的改变给诊断带来困难。
正常值

结晶共分7型:

Ⅰ型典型的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Ⅱ型近似Ⅰ型,但分支较短而少,与树枝着雪后形状相似。

Ⅲ型为极细小的结晶,分支极少,有的似金鱼草。主要见于停经后期求偶素低落时。

Ⅳ型结晶比较模糊,形似腐败的树枝叶。主要在排卵后出现,片上见有椭圆形或棱形物体和白细胞。

Ⅴ型基本无结晶,镜下可见白细胞及结晶阴影。

Ⅵ型主要为椭圆形或棱形物体。长轴顺一方向排列成行,多数在排卵后及妊娠时出现,妊娠时更为典型。

Ⅶ型主要为白细胞及不成形黏液,在月经前后及绝经期出现。

临床意义

1、月经期第5~7天量极少,质稠,混浊,在载玻片上的干燥标本中,仅见到许多白细胞和不成形的黏液。

2、排卵前期(卵泡期,周期第6~8天到第14天左右)量逐渐增多,质稀薄而透明,高举时状似蛋清样,拉力增加,可以拉到10cm左右,结晶从Ⅲ型发展到Ⅰ型。

3、排卵后期(黄体早期、自周期第14天左右到20~22天)量少,质转稠,透明度明显减低,结晶模糊呈Ⅳ型。结晶带外侧见椭圆体,到结晶消失时只见椭圆体。

4、月经前期(周期第22~28天,即黄体中晚期)黏液浓稠,混浊,粘性增加,结晶完全消失。载玻片上只见到排列成行的椭圆体,在月经前期1~2天,偶有非典型结晶出现。

5、妊娠期黏液量少,质呈黏稠冻样,可见到从Ⅰ型演变到Ⅵ型的过程,或发现典型椭圆体后持续两星期以上而无月经来潮。如妊娠期见到不典型结晶,提示有先兆流产的可能。如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妊娠后一直不出现Ⅰ型结晶,表示妊娠预后良好。

6、在闭经患者中,如见到宫颈黏液有正常周期性变化,说明其卵巢功能良好,而闭经的原因可能是在子宫。

7、测定体内卵巢分泌情况,观察正常月经中结晶的周期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求偶素高时,宫颈黏液即渐析出羊齿结晶,在行经期,羊齿结晶消失,经后开始少量出现,经后14天左右是排卵期,含量最多,最易找到,以后又逐渐消失。

8、临床上主要用于观察各种卵巢分泌消失的疾病,以指导诊断及治疗;同时可作为排卵期,妊娠及先兆流产预后的诊断参考。妊娠后羊齿结晶应逐渐消失,如1~2个月后仍不消失,则有先兆流产的可能。

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

1、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2、从月经周期的第7天左右起至排卵以后都要检查,以便了解宫颈粘液结晶的形态变化,检查时间较长,要注意按时去医院检查。

3、患者检查前要禁用阴道外用药和激素类药物,以防细胞形态的改变给诊断带来困难。

检查时要求:

检查时需要暴露子宫颈,此时不必过分紧张,以免给医生的工作带来太大的难度。

检查过程

检查操作

取子宫颈表面分泌物,用干棉球拭子涂片,高倍镜检查,根据所含白细胞(或脓细胞)、结晶阴影及其他有形物体,大致可分为7种类型。

检查结果分析

1.外观:月经净后宫颈粘液量少、稠厚、混浊,越接近排卵期宫颈粘液分泌的量越多、质越稀薄,透明。排卵后又恢复原状。

2.量宫颈粘液的量:在体温升高前一天达峰值,约0.3ml以上,体温上升后1-2天迅速降低。

3.拉丝试验:将粘液涂于一干燥玻片上,用另一玻片的一角接触粘液,再向上轻轻牵拉,观察拉丝的最大长度。拉丝度自月经净后逐渐增加,在排卵期可长达10-20cm。

4.宫颈粘液结晶:将粘液涂于玻片上自然烘干,低倍镜下观察,由于粘液的高盐特性而呈现典型的羊齿状或叠瓦状结晶,且有较多的分支。不典型的为树枝状与较粗的羊齿状。一般结晶在体温升高前8天开始形成,越接近排卵期结晶越典型、越明显。雌激素促进结晶的形成,而孕激素和雄激素呈抑制作用。

5.细胞学:排卵期宫颈粘液内细胞数很少,每高倍视野约0-3个白细胞,如此时白细胞数较多,应怀疑宫颈管及其以上部位有炎症存在。

6.抗精子抗体:对部分免疫性不孕的患者,宫颈粘液内可检出抗精子抗体。

7.化学成分分析:宫颈粘液的PH值,蛋白、糖、粘蛋白、氯化物等含量也都呈周期性变化。

不适宜人群

经期女性不宜检测。

不良反应与风险

宫颈糜烂时采集分泌物动作宜轻柔,避免用力过度或粗暴使局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