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血液中CK-MB明显升高提示心肌梗死,它比肌酸激酶总活性测定更能判断心肌损伤,并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电泳法
CK-MB:<0.05(CK-MB<5%)。
CK-MM:>0.94~0.96(CK-MM>94%~96%)。
CK-BB:无或痕量(CK-BB无或痕量)。
2、酶速率法(37℃)
CK-MB:0~18U/L。
CK-MM:0~18U/L。
CK-BB:0U/L。
1、升高:急性心肌梗死(CK-MB>0.03,可达0.12~0.38),亦可见于肌营养不良,恶性肿瘤。
2、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醇中毒、手术后恢复期肌肉痉挛、心脏复苏后、休克、破伤风、骨骼肌损伤等同工酶分析只发现有CK-MM型,无DK-MB型、也检不出CK-BB型。
3、药物注射(氯丙嗪、苯巴比妥、青霉素、利血平苯妥英钠、肾上腺素、多粘菌素B)肌肉损伤可检出CK-MM型。
1、在抽血前应静坐一会儿,有肌肉损伤、骨折时避免检查。
2、CK-MB在心肌梗死发生的3~4小时内开始升高,12~36小时内达高峰,发病3~5天后恢复。
3、肌肉创伤或肌肉注射仅见于CK-MB升高。
采血后立即送检,检测方法同电泳法测定。
有肌肉损伤、骨折时避免检查。
不适感: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痛、肉眼可见的皮下瘀斑等。